多地医生降薪:有人降幅30% 有人兼职送外卖 官媒曾刊文医生收入应为公务员2倍以上

资料图
【资料来源于经济观察报、南风窗、健康报、华医网】
近日,经济观察报、南风窗等多家媒体关于医生降薪的报道引发关注。
报道称,重庆一家县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这半年工资扣完五险一金后,到手基本工资约2000元,绩效工资则从年初的6000元左右,降到现在的4000元左右,降幅为30%左右。西部某省级儿童医院工资也比去年降了三分之一。
上海一位资深医院管理者李鸣了解的情况显示,医生降薪是个大趋势,有的基层医院医生月收入降到两三千元,还有些欠发达地区的医院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来,部分地方出现医生兼职开滴滴、送外卖的情况。
多位受访医生认为,降薪是经济大环境、医保控费、医院大修大建这三大因素综合影响后的结果。
9月初,权威健康领域官媒《健康报》聚焦三明医改深化方向,刊发了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杨燕绥与上海交通大学宋琦合著的《三明医改 “调价” 远期影响几何》一文。
文章明确提到,从培养成本、工作强度和职业风险3个维度出发,建议公立医院医生收入(年薪)应当是公立学校教师年薪的1.5倍、政府公务员年薪的2倍以上,由此体现医生培养成本、职业风险和社会尊严。
医生降薪潮蔓延
报告称超57%医务人员收入下降
“是的,降薪了。”面对是否降薪的提问,多地多名医生这样回答经济观察报。
郭奇在重庆一家县医院做普外科主治医师,他是从今年8月感受到明显降薪的。这半年,工资每月会晚发两三天,扣完五险一金后,到手基本工资约2000元,绩效工资则从年初的6000元左右,降到现在的4000元左右,降幅为30%左右。
和郭奇情况类似,在西部某省级儿童医院工作的许星工资也比去年降了三分之一。她觉得这可能只是开始,因为最近一个月,她又三次听到书记在院务会上提到降薪话题。
展开全文
在华中地区一家大型三甲医院担任科主任的杜月,最近正为科室几十位医生的收入发愁。医院每月根据门诊量、使用药品和耗材情况、住院天数、抗菌素使用比例等指标核算出各科室的绩效基数,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分别按绩效基数的1倍、1.2倍、1.3倍、2倍拿绩效。9月,杜月科室的绩效基数从上月的1万元左右,降至7000余元。
上海一位资深医院管理者李鸣了解的情况显示,医生降薪是个大趋势,有的基层医院医生月收入降到两三千元,还有些欠发达地区的医院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来,部分地方出现医生兼职开滴滴、送外卖的情况。“上海的情况还不至于这么严重,但有些医院医生收入也降了10%—15%。”李鸣说。
多位受访医生认为,降薪是经济大环境、医保控费、医院大修大建这三大因素综合影响后的结果。“前些年,谁会想到医生会降薪?”李鸣说,“但是,现在很多新盖的医院里,医生比病人都多,哪来的钱发工资?”
2025年6月,市场研究机构华医网发布《医疗人才2024年薪资及就业调研报告》,该报告统计了29469名医务人员的薪资变化、工作满意度、就业倾向等情况。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医务人员2024年薪酬下降的占比达57.9%,相较于去年调研报告中「37%的医务人员薪酬下降」增加了20个百分点,薪酬下降呈扩大趋势。

图片来源:华医网《医疗人才 2024 年薪资及就业调研报告》
二三级医院降薪人员占比超过一级医院,且主要来自于绩效奖金的降低。

图片来源:华医网《医疗人才 2024 年薪资及就业调研报告》
公立医院降薪人员占比超过民营医院。

图片来源:华医网《医疗人才 2024 年薪资及就业调研报告》
一般而言,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薪酬结构主要由基本工资、绩效奖金、津贴补贴三部分构成。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占比大致呈“三七开”或“四六开”,绩效工资占大头。
基本工资取决于员工工龄、职称和岗位;绩效工资由医院与科室二次分配形成,由医院分配给科室,科室再根据工作量、职称级别分配给医生。
为什么会降薪
为什么会降薪?医生们常琢磨这个问题。
被受访医生提到次数最多的原因是,所在医院病人少了。“很多年轻人不生孩子,我明显感觉儿童医院病人量变少了。”前几天,许星和所在医院产科主任闲聊,对方说,今年,产科单个月的新生儿要比去年同期少100多个。
医生许星对降薪早有预期,除了走低的生育率,她所在医院还位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形势较好时,不少人优先选大三甲看病,这两年,更多人会在社区医院解决小毛病。前几年,许星一天要看六七十个病人,今年夏天以来,她的日门诊量下降到二三十人。
“虽说公立医院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我们也需要创收,病人少了,活少了,我们也不好意思拿那么多钱了。”许星说。“小病没人去看,大病留不住。”郭奇说,这两年经济大环境不好,科室的门诊量明显变少了,很多小病老百姓就不上县医院了,条件好一点的又更愿意去市里大医院。
医保控费,也是受访医生普遍提到的原因。
这两年,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在全国推行。许星说,DRG是按病种的分值来给医院拨付资金的,一些病种的分值很低。她的科室会开展儿童化疗,对于成人来说,化疗属于风险不高的项目,但儿童免疫功能不完善,化疗后很容易因骨髓抑制而发烧、感染,治疗时很容易超出DRG设定的费用限额,最终影响儿科医生的绩效收入。
DRG和医保考核也让郭奇常感矛盾。医院规定,只要患者有指征或主动要求,医生要把能收的病人尽量收治。与此同时,DRG会考核低倍率住院情况,应收尽收容易被判定为降低入院指征。“把不该住院的人收了,医保会扣我的钱。但是,如果拒收病人,医院扣的钱会更多。”郭奇说。
王正凯认为,在全国其他省市,医保局正在进行的医保基金保卫战是医生降薪的因素之一:“很多医院原来小病大治、体检一下也能住院,现在没法这样做了。”
2024年4月,国家医保局专门发文《DRG导致医疗收入减少?导致医院亏损?这个锅DRG背不动!》,驳斥将医院亏损归因于以DRG为代表的支付方式改革的说法。
国家医保局在该文中写道:“有的医院求大求全,扩院区、盖大楼、搞装修、加病床、买设备,这些都将让医院发展背上巨大的包袱……另外,有的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过多导致效率偏低、费用过高,有的医疗机构成本控制能力偏弱、药耗占比过高,这些都可能导致医疗机构入不敷出,艰难度日。”
与医保控费不同的是,医院大修大建引起的亏损,是有关部门和受访者一致认可的降薪原因。
郭奇所在医院的大楼是十年前盖的,现在还在还贷。普外科用了医院一层楼,每月要给医院交房租和水电费。
王正凯说:“这几年,国家推出了很多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各地都在拼命盖医院。医院院区大了,运行成本当然要增加,这拖垮了很多医院。”
今年初以来,许星所在医院开始出现工资迟发,每月薪资会晚一两个月才能到账,有学历较高的同事选择离开。大半年里,疼痛科、血液科、麻醉科等科室陆续有十几个同事跳槽去广东等发达省份的医院,他们多数有博士学位。
媒体:从国际经验来看 医生高薪并不是例外
如果降薪削弱医生积极性 可能会影响医疗服务
很多网友称,其他行业也在降薪,医生降薪有什么大惊小怪之处,何况他们收入本就高,降了也差不到哪里去。
对此,南风窗表示,或许大家的理解是,发给医生的钱少了,人们看病的负担就会轻一些。但情况真是如此吗?
至少目前来看,医生降薪后,并不意味着医疗负担减少,因为“节约”的那部分钱,并不会直接回到患者手里。
而且,如果降薪削弱了医生的积极性,甚至让优秀医生离开,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疗服务的稳定性。
此外,从国际经验来看,医生的高薪并不是例外。如英国受薪专科医生收入约为社会平均工资的3.3倍,瑞典为2.2倍,加拿大为3倍。
原因很简单:
一是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是以人的“健康”作为最终的产出,而“健康”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最基础条件,一切都建立在其之上,这决定了医疗服务的高价值;
二是培养一名医生的成本很高。一名医生在执业前,最起码要经历5年院校培养、1-3年住院医师培训、2-5年专科医师培训,全程周期大多在10-13年左右。
简单来说,其他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毕业后就可以工作,但医学生最少需要七八年时间才可以真正就业。所以,医生的前期投入大,培养成本高,就业后薪酬自然相对较高。
公众的情绪也应该被理解。毕竟,医疗是和每个人钱包最直接相关的领域。可如果我们只把医生降薪看成“伸张正义”,可能就忽略了一个更深的问题:
当医生没有稳定收入保障时,他们是否还能专心去救人?
医生的“高薪”从来不是特权,而是对他们的专业、责任和时间成本的回报。因此,合理的制度,应该让他们靠技术吃饭,而不是靠创收养活自己。
9月初官媒曾刊文:医务人员收入应为公务员2倍以上
9月初,权威健康领域官媒《健康报》聚焦三明医改深化方向,刊发了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杨燕绥与上海交通大学宋琦合著的《三明医改 “调价” 远期影响几何》一文。

文章以三明市156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研究对象,基于数据分析三明市第11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对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进而讨论相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明确提到“对于三明市而言,需要从建立价格调整机制上升到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的薪酬治理机制层面:
一是内部结构法
建议在公立医院分配制度中建立医、药、护、技、管的合理比例,其中医生收入占比达到40%,加上技师、护理和管理人员收入,总占比≥60%,药物、设备和硬件成本分摊占比≤40%,构建“实物成本﹢人工加成”的价格发现机制。
二是外部公共部门的倍数法
从培养成本、工作强度和职业风险3个维度出发,建议公立医院医生收入(年薪)应当是公立学校教师年薪的1.5倍、政府公务员年薪的2倍以上,由此体现医生培养成本、职业风险和社会尊严。”

文中明确提出 “构建以医疗服务为主的公立医院薪酬治理机制”,其中 “公立医院医生年薪应不低于政府公务员2倍” 的建议,引发社会对医疗人才价值重估的广泛关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