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两大巨头联手访华,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没有欢迎,而是“当头一棒”

Connor 火必app官网下载 2025-07-23 3 0

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火药味往往比鲜花更引人注目。2025年7月24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即将访华,这本是中欧建交50周年的重要时刻,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却在峰会前夕发出强硬表态,直指欧盟近期对华制裁“非法且无理”,要求立即停止损害中国利益。这场看似例行的高层会晤,因中方的“当头一棒”而充满火药味。

欧盟近期的动作堪称“组合拳”——7月中旬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最高38%的临时反补贴税,直接打击比亚迪、蔚来等头部车企的海外市场;同时以“支持俄罗斯”为由制裁多家中资银行及企业,尽管中方多次否认相关指控。更令中方不满的是,欧盟还计划对光伏、电池、钢铁、稀土等领域展开新一轮调查,试图全方位施压。面对这一系列动作,中国商务部迅速反制,宣布对欧盟白兰地发起反倾销调查,法国酒商股价应声下跌,马克龙政府面临国内产业界的巨大压力。

欧盟两大巨头联手访华,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没有欢迎,而是“当头一棒”

冯德莱恩(资料图)

欧盟为何在此时对华强硬?表面上看,这是为了“保护欧洲产业”,实则背后隐藏多重动机。一方面,欧洲车企在电动车领域的技术迭代明显落后于中国,市场被挤压后试图通过关税筑起保护墙;另一方面,欧盟试图通过“对华施压”换取美国对其“战略自主”的认可,尤其是在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的背景下,欧洲担心再次被美中博弈夹击。此外,欧洲内部的经济困境(如能源危机、产业外迁)加剧了民粹主义情绪,欧盟需要通过“对外强硬”转移矛盾。

然而,欧盟的制裁并未如预期般“精准有效”。中国电动车的性价比优势源于技术迭代和完整产业链,而非政府补贴——中国电池成本比欧洲低40%,产业链集群效率更是欧盟难以企及的。更尴尬的是,欧盟内部对制裁态度分裂:德国汽车巨头大众、宝马明确反对过度反制,担心失去中国市场(大众在华销量占全球1/3);法国虽在政治上高调支持制裁,但其锂电池产业75%的原材料依赖中国进口,2025年还在华新建工厂,资本用脚投票“押注中国”。东欧国家更关注能源安全,南欧则依赖对华农产品出口,真正坚持“对抗路线”的仅有少数核心国家。

欧盟两大巨头联手访华,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没有欢迎,而是“当头一棒”

展开全文

欧盟(资料图)

中国的反制措施同样“有的放矢”。白兰地是法国强势出口商品,占全球市场份额超60%,反倾销调查直接打击马克龙政府的软肋。与此同时,中方保持对话窗口开放——企业代表团提前访华洽谈合作,2025年前两季度中欧贸易额仍同比增长4.6%,中国连续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这种“边打边谈”的策略既表明底线不可逾越,又避免关系彻底破裂,体现了“以斗争求团结”的智慧。

欧盟的困境不仅在于内部矛盾,更源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特朗普若重返白宫,可能要求欧盟在中美贸易战中选边站,而欧洲既想维持对华经贸合作(2025年上半年中欧贸易额增长4.6%),又害怕被美国“惩罚”(如提高汽车关税),陷入“战略摇摆”。乌克兰危机暴露了欧洲安全的脆弱性,但欧盟选择扩大北约而非强化自身防御能力,进一步加剧了对美国的依赖。这种“两头不靠”的局面,让欧盟在对华政策上愈发犹豫。

专家对中欧峰会的预期普遍谨慎。北京外国语大学崔洪建教授指出,本次会晤难有“实质性突破”,双方更可能通过对话“管控分歧”。欧盟内部意见分裂、美国因素干扰,决定了中欧关系短期内将以“维持稳定”为主。但市场数据给出了更乐观的信号:中国对欧投资逆势增长8%,尤其在新能源、生物医药领域;德国宝马计划扩建在华工厂,法国达索航空与中国商飞深化合作。企业订单才是决定中欧关系走向的“硬指标”。

欧盟两大巨头联手访华,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没有欢迎,而是“当头一棒”

欧盟(资料图)

这场峰会的真正意义,或许不在于签署多少协议,而在于双方能否在对抗与合作的平衡木上找到支点。中国的底气来自完整的产业链和市场韧性,欧盟的焦虑则源于对自身竞争力的不自信。正如德媒所言:“中国不会让步,不是不讲理,而是有底气。”未来中欧关系的走向,终将由市场选择、企业利益和民众福祉共同书写。

当欧盟两大巨头带着“施压清单”抵达北京时,他们或许会发现: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可以随意施压的对象。这场峰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若欧盟能摒弃“教师爷”心态,以平等姿态对话,中欧仍有可能在气候变化、绿色转型等领域找到合作空间;若继续沉迷于“关税大棒”,最终受损的只能是双方的利益。毕竟,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