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宇树冲刺上市:人形机器人,资本催热的光鲜与隐忧
图/IC
对于一级市场的投资经理们而言,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开始上市辅导在意料之中。
从2016年成立,宇树已经走过了近10年时间。在产业界看来,宇树机器人在核心零部件、运动控制、机器人感知、成本管控等领域优势明显。而从投资界的视角来看,稳定的利润已经可以解释一切。“顺理成章吧,也符合正常公司的上市流程。”中腰部投资机构投资经理柳琪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也许从一支秧歌舞开始,明星机器人企业的资本动作亦在加速。宇树之外,7月8日,智元机器人(以下简称“智元”)官宣拟收购上纬新材63.62%股份,若收购成功,将成为具身智能企业在科创板的首单收购案例。
智元至今仅成立两年半,尽管否认了“借壳上市”的猜想,但7月9日至7月22日的10个交易日内,上纬新材股价接连斩获10个涨停板,区间累计涨幅达到519.41%,刷新A股“20cm”个股连板纪录。
“智元的资本操作有些出乎意料,但也是好事,可以通过更多的钱加速技术进步和产品迭代,目前市面上具备同等能力的公司并不多,不是一条好复制的路,走起来也没这么容易。”柳琪说。
行业格外热闹,但机器人专业出身的柳琪,看过大大小小机器人项目后一直未出手。她认为,前期泡沫太大,等待这一轮泡沫破裂之后再开始投,“现在已经能看到这个泡沫在变小了”。
过去两年,行业内人士根据估值和公司技术路线等多重因素,将宇树、智元、银河通用机器人划入行业第一梯队,它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身处其中从业者的心境。“从产业行业发展路径来看,明星公司的上市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也会担心资本的耐心。”某人形机器人企业业务负责人段飞坦言。
投资圈“红人”,向上市狂奔
听到智元拟收购上纬新材股份的消息后,柳琪的半个朋友圈都在转发这一消息,同时配发一句自己的看法。
展开全文
在发布收购消息后的一周,智元再次宣布获得正大集团旗下正大机器人战略投资,正大机器人将助力智元机器人在生命科技、新零售、新消费、康养服务等垂直领域进行全场景业务的探索和开发。按照智元的说法,公司由此开启了国产机器人全球化布局的新阶段。
成立不满三年,但屡次获得知名机构的财务投资和产业投资,在一级市场上能这样完成资本运作的公司并不多见,这几乎是投资圈的共识。红杉中国、蓝驰创投、高瓴创投、腾讯、京东、比亚迪、上汽等知名机构及公司全部出现在了智元融资的版图,估值也一路飙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众对于智元的认知更多来自华为前天才少年“稚晖君”(原名彭志辉)的加入,他是B站UP主,是科技圈KOL,是极客,是技术天才。直到智元一则工商消息的变更,外界才看到了智元隐秘的掌舵人。3月24日,根据天眼查信息,智元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8045.8159万元,法定代表人由舒远春变为邓泰华,在此之前,他的身份是华为前副总裁。
根据上纬新材此前发布的公告,待本次股权交易完成后,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智元机器人及其管理团队共同持股的主体,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邓泰华,核心团队包括稚晖君等。据接近智元的知情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邓泰华一直是智元的实际掌舵者。“他能力的确非常强。”
从密集融资到拟收购A股上市公司,具身智能企业首次和科创板产生交集。“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的,技术落地和商用离不开钱的支持。”某投资人直言。
科技企业从创立到走向上市,大概需要10年时间,这是市场的共识。年初至今,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赛道在多种因素的催化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周期,难免有声音质疑资本的节奏会打破原有公司技术迭代和产品落地的周期。
“这个行业的确承担了过多期待,泡沫一直存在,这是和其他行业有些许不同的点。未来不排除还会有像智元一样具有较强操盘能力的企业出现,但从长期发展来看,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太多,这条路也没有想象得那般容易。”投资人王硕指出。
行业挤压泡沫,投资人有点焦虑
7月18日,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了宇树开始上市辅导的消息,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王兴兴合计控制公司34.7630%的股权。
相较于智元在二级市场的动作,外界对于宇树上市并未有太多意外,只不过此前主要猜测是选择在A股还是在港股。在行业发展初期,宇树已经成为目前业内的共识,在本体和运控方面以及成本管控具备明显优势,而且已经实现了稳定的造血能力。
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王兴兴透露公司营收规模为10亿左右,员工约1000人。更早之前,宇树向媒体确认了自2020年之后一直处于盈利的状态。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早期发展阶段,宇树的财务数据让市场眼前一亮。
“宇树的节奏符合一般科技企业上市流程,机器狗在全球销量也不错,只是具身智能行业的热潮或许推动了他们的进度。”柳棋认为。
今年春节时,宇树机器人在春晚的一支秧歌舞将投资界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那段时间,段飞两周时间会在五六个不同城市奔波,见投资人、谈进展。在他印象中,当时行业头部企业投不进去,投资人又害怕错失时机,像他们这样估值在二梯队的公司非常抢手,甚至开始反选投资人。
两个月之前,风向再次改变。投资人会反复问“为什么一轮比一轮的估值可以提升很多?”“别的公司可以做到的事情,他们是否可以做到?”“独特性到底在哪?”
“你能感觉到他们有些焦虑。”段飞说。
投资人的顾虑,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半年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赛道的变化。多位采访对象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相较于年初,受众热情正在回归理性,市场泡沫在变小。当市场氛围烘托到一定程度时,估值是不理性的。
现在行业头部机器人企业的出货量大约在千台,与成熟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差并非一个量级。从技术发展来看,人形机器人本体的稳定性有待提升,而具身智能距离泛化能力还有很远的距离,多模态大模型、分层大模型等研究路径并未展示出明显的优势,尚在摸索着前进。
柳琪也是机器人专业出身,这些年大大小小的机器人项目看过不少,但他一直没有出手。“前期泡沫太大了,估值虚高,我们会等到这一轮泡沫破裂之后再开始投。当市场期待与技术发展基本同频的时候出手,现在已经能看到这个泡沫在变小了,但还没到破裂的时刻,或许明年这时候会有一个阶段性的答案。”柳琪说。
今年5月,智元机器人面向具备销售能力、二次开发能力的合作伙伴以及采购需求的客户开展合作。智元灵犀业务部总裁魏强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产品想要面向终端消费者,面临一些技术上并未解决的难题,人形机器人的AI交互能力、作业能力以及对场景的识别能力并未达到精准泛化能力。现在文娱、场馆展览等是最适合当下的场景,但未来或许会有更好的场景。
事实上,在表演、展览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已经产生了商用价值,比如机器人租赁。若从行业本身发展来看,需要与产业紧密结合。
京国瑞董事投资总经理朱平在2025贝壳财经年会的闭门会上指出,机器人产业发展应该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2岁),仅能解决特殊场景下的跑、跳、玩等结构性动作,无实际功能,最多提供情感性陪护;第二阶段(5岁阶段):进入半结构化状态,借助大模型具备基础干活能力,如药店取药、工厂搬运、智能焊接等,开始有客户愿意买单;第三阶段(10岁阶段):VLA模型半结构化,需配备“灵巧手”,可完成拧螺丝、高等级焊接等复杂操作;第四阶段(15岁阶段):大模型实现通用化,能在核燃料处理、高温危险环境等场景发挥作用,解决高危作业问题,家庭陪伴机器人试用;第五阶段(18岁阶段),完全智能化,工厂机器人、家庭机器人等大量涌现。
他认为,当前机器人产业尚未迈过第二阶段,大模型的突破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
今年年初,王硕还在看机器人本体的投资项目,现在正在调整投资方向,寻找一些机器人零部件的投资机会。“明星企业加速上市进程,会推动这个行业发展,但同时也会更快地淘汰掉综合能力比较一般的公司。”王硕分析称。
尖子生加速上市,资本耐心成隐忧
人形机器人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从早稻田大学发布全球第一个能自主行动的人形机器人WABOT-1,再到世纪之交波士顿动力推出人形机器人,其已经存在了60年,但问题在于并不智能。
2022年大模型在全球范围掀起热潮之后,更多研究者看到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结合的新方向,因此在投资界和产业界开始兴起。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不再是空中楼阁,并在工业等半结构化场景中已经开始探索,包括优必选、乐聚机器人、智平方在内的不同企业纷纷与车企达成合作。“行业中的尖子生加速上市进程,对我们从业者而言是看到了希望,但同时也有一些担忧。”段飞坦言。
段飞最大的顾虑,是投资人的耐心。
“技术的发展、产品的迭代以及商业化的闭环需要时间打磨,人形机器人本身就是一项需要长周期、重资产投入的工程,当行业内已经有企业快要跑出来的时候,他们还能给我们多少时间。”段飞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7月11日晚间,在2025贝壳财经年会“闭门沙龙:创新者如何定义世界”(以下简称“闭门会”)上,梅花创投合伙人吴世春认为,所有伟大的企业都要以赚钱为目的,产品研发需要股东持续支持,如果商业账目不好,没有公司可以生存。“截至目前,全世界绝大部分的生活改善和科技发明都源于伟大的商业创新,资本赚不到钱,就没有风险资本,创新从何而来?”。
在他看来,长期投资需要耐心,但若资本无法持续或退出,便会失去本身的意义,因为资本背后有出资人、国资和监管。吴世春说,“我还是更看重创业者的组局能力,可以吸引如供应链等不同维度的优秀人才,现在很少有各方面都非常强的人才。”
“从我实际和投资人接触的感受来说,他们至少现在还是有耐心的,但和年初时已有所不同,比如他们会非常在乎估值的提升到底出于什么原因,在哪些领域有了核心突破等。”段飞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在宇树和智元之外,包括云深处、星海图、银河通用等机器人企业也在不断释放融资的消息,一些做零部件的公司今年同样开始拿到融资。今年4月8日,灵心巧手披露超亿元的种子轮融资,这也是灵巧手行业目前金额最大的种子轮融资;因时机器人、傲意科技、源升智能也相继拿到融资。
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份额2024年将达40%,未来四年市场规模将以23%的复合年增长率从470亿美元跃升至1080亿美元。
加速奔向上市的明星企业是否会让一些公司改变自己的叙事节奏,为了讲出估值故事而放弃原本的计划?多位受访对象的答案是否定的——还是会按照融资、技术、落地、应用的逻辑走下去,但会稍微加快节奏。
段飞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总体而言,我的希望大于担心,至少证明了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是对的,也为我们从业者提供了信心。”
新兴事物的发展具备周期效应,也会和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的发展逻辑类似,长期向好。“我觉得现在谈失去耐心有点为时过早,一般投资人在投项目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预期,不会因为其他项目的一些进度,马上转变自己的态度。”柳琪说。
(应受访者要求,柳琪、段飞、王硕均为化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晗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穆祥桐
评论